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文学评论 >> 内容

华容诗坛的一个异数

时间:2022-11-25 16:09:14 点击:

  核心提示: 华容诗坛的一个异数 ——序季庆荣先生《一叶斋续集》 徐启华 我以为,季庆荣先生是华容诗坛的一个异数,也是华容最后一位传统读书人。 九年前,经季宪友先生介绍,认识了季庆荣先生。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,高个子,黑红脸庞,花白头发,喜欢细眯着说话,为人谦和儒雅,皱纹...

华容诗坛的一个异数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    `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华容诗坛的一个异数

             ——序季庆荣先生《一叶斋续集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徐启华

我以为,季庆荣先生是华容诗坛的一个异数,也是华容最后一位传统读书人。

九年前,经季宪友先生介绍,认识了季庆荣先生。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,高个子,黑红脸庞,花白头发,喜欢细眯着说话,为人谦和儒雅,皱纹间时时溢着笑容,让人顿生亲近之感。读了他的诗,又经赵训义、彭庆祝等友人了解了他的过往,我就把他当朋友看了。那年我自费公开出版了一本小册子,他上门从我家取走了几本,还硬塞了书款。我知道他古道热肠,在为我着想,过意不去,就从网上购了一套他喜欢看的书,直接快递给他了。

先生1945年出生,初中毕业就学木匠。他天资聪慧,又肯动脑筋,几年下来,大墨(做房子)小墨(打家具、农具)、雕花油漆样样都行,成了远近闻名的三郎堰的庆荣木匠。他木工生涯的高光时刻是主持修建东山公社大礼堂,在上世纪七十年代。

大集体时代,乡村手艺人执业要经过所在生产小队的批准。先生农忙时种田,冬天农闲则串乡做上门工, 每月交队里54元,而当时的日工价是两元。到了文革后期,手艺人被当做小生产者对待,经常参加公社集中办的学习班,搞义务劳动。徒弟经过动员,也上台批判他的自发思想和行为。他不胜其扰,几乎想寻短见。期间,先生反复默诵司马迁先生的《报任安书》,从中国历史上那些曾饱受磨难的前贤身上汲取生存的力量,支撑自己熬过那段日子。

帮助先生渡过难关的还有他夫人季奶奶。他为人耿直,从不在人前低三下四,却唯独对季奶奶没说过一句重话,结缡以来,相敬如宾。季奶奶为人贤惠,亲善邻里,友爱弟妹,爱夫疼子,任劳任怨。小叔子娶亲,小姑子出阁,少不了她和公婆与诸弟一起费心费力。对先生来说,外面也许是风刀霜剑或充满机心,但一进家门春风扑面,温馨满室。其族叔兼诗友季宪友先生曾为季奶奶撰联:知热知寒夫似子;有情有义嫂如娘。 

因家庭人口多(四子二女),经济困窘,几间茅屋,大门都没有,晚上就用晒棉花用的芦柴簟子挡上,遮一下露气。几个大孩子虽然天资不差,也读书不多。

直到改革开放,先生才放开手脚,在耕种十几亩责任田的同时,又办了锯板厂,家庭经济迅速有了起色。厂门前自作自书的楹联,可见其畅快心情之一斑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凭心论曲直;因材取短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巧锯三山五岳之树;义取四面八方之财。

经济宽松就好办事,小一点的孩子赶上了好时候,有的上了中专,有的读了研究生。

季奶奶手中有了余钱,脸色更加慈祥红润。

到了2008年,所有儿女成家立业,经商,从政,务农,生活均远超小康。自己的日子也过得宽裕闲适,经朋友黎毓章、易直凡二位先生相邀,先生进了东山诗社,开始研究、写作格律诗,进入了诗歌创作快车道。

其实,先生青少年时代就怀有文学梦想,学习、劳动之暇,曾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。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、四大名著、《三言二拍》《古文观止》,以及其他传统小说,如《隋唐演义》《粉妆楼》《七剑十三侠》等;解放后的流行小说,如三红一创、《青春之歌》《林海雪原》等,他都不止一次读过。也就是说,当时农村能读到的书,他都想尽办法弄来读了。先生读书用功到位,加上他的先天禀赋与悟性,连小说中的韵文也熟读成诵,如《西游记》中间大段描写风景、人物或场景的韵文,《红楼梦》中的精美之作及唐诗宋词名篇,更是反复吟诵体味。他就这样沉潜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典籍中,而且,阅读习惯至老不衰,为人行事也颇有古风。他是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株现代之树。前不久聚会,我们还听他背了《林海雪原》中少剑波的情诗《万马军中一小丫》和《王娇鸾百年长恨》(三言之一《警世通言》中作品)中的《长恨歌》全文。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学阅读为他的诗词创作打下了雄厚的基础。

由于先生的博学、强记与好口才,博得了村上年轻人的追捧。

生产队稻田扯草时,队里的妇女们(大部分是年轻妇女)连腰也不让他弯,只要他拄着一根直溜的黄荆木棍,一边讲故事,一边随着扯草队伍在绿毯般的稻田中慢慢往前移动——这是大集体时代绝无仅有的风景。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《金玉奴棒打薄情郎》等三言二拍故事,借先生富有磁性的嗓音娓娓道出,引起这群山村女子的期待、惊喜、惋惜、怒骂、流泪等情感反应,甚至暂时停止了手头的忙活。队干部对此也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,先生的出勤工分照记。

冬修出外筑堤、修渠之夜,难得看一次电影,也没有其他娱乐活动,生产队十几个劳力坐在地铺上无聊。小伙子们买来甘蔗,请先生讲古。他就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,拣选最适合的故事,如《转运汉巧遇洞庭红》《秦琼卖马》等慰藉着社会底层的建设者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,度过一个个寒风凛冽的冬夜。

我问他,那时候你想到过写诗没有?他说,在初中时代曾写过一些,成家之后,只想到如何生存下来,把孩子养大,根本没有心思写诗。

这首《端阳节》他还能随口吟出,应该是他初中时诗歌的代表作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端阳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五月初五端阳,龙船排满长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但听舟中锣一响,只见得水响橹扬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昔年此月今日,屈原尽命汨罗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爱国胜家忠贯日,令人可泣可歌。

今天看来,这篇作品,虽显稚嫩,但布局章法和思想情感都是很不错的,表现了他旧体诗歌的写作潜力。

十余年来,先生创作不辍,收获颇丰。2017年出版了《一叶斋诗集》,在湘北诗词界造成了不大不小的文化地震,讨论先生及其作品的,向先生索讨诗集的不乏其人。五年后的今天,他的第二本作品集《一叶斋续集》进入了编排。

前些年我读了《一叶斋诗集》之后,便觉先生暮年诗名满湘北,应非幸致;今天读了《一叶斋续集》,进一步坚定了这个想法。这里就集子的特点简略地谈点看法。

典雅的诗歌语言。先生几十年来涵泳于传统诗歌世界,早读晚诵,不仅培养了对传统诗歌分析、理解、体会、吸收的超强语感,而且,整个人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,从思想、行为到语言,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典雅风貌,传统诗词的词汇自然也成为了他语言的一部分了。他对作品结构、主题及表现技巧,虽然不能条分缕析地讲出道理,但作起诗来,起承转合却运用自如。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正如杜甫所言,诗是吾家事,所以,六十多岁才开始认真写诗的季先生,避免了当代大多数旧体诗人普遍存在的语言直白粗俗、套话连篇,作品读来味同嚼蜡的尴尬。在创作中,游刃有余,根据主题需要,从自己的语汇库中拣取适当的词汇,精心结撰,完篇就是诗味醇厚的典雅之作。如《访克容君徒步回家口占》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闲云惯渡古岩巅,不羡安车野草边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自是芒鞋轻胜马,一行一步一悠然。

 诗句优美大方,毫不俗气,又明白如话,虽使用了引用、用典、重字等多种修辞手法,但丝毫不影响阅读理解,反而增添了许多情趣。读季先生的诗,就能马上进入一种艺术氛围,明确地感知到自己在读旧体诗。随着诗中意象的展开,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审美风韵扑面而来。请看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谒韩梅村将军墓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马鞍骁将起蓬蒿,收拾河山运六韬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平汉路中倭胆裂,台儿庄上战功高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爱民不让三春暖,谋国何辞午夜劳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尽瘁忠魂归故里,于时尚未卸征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唐多令春艳桃花  

            窗外又春风,轻云洗碧空。有情天,好探芳丛。路转山回千万落,桃花乱;李花浓。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拼却醉颜红,歌弦荡翠峰。旧情怀,缱绻纤茸。倏忽同游人不见,兰溪下,竹溪东。

      实际上,语言的典雅,也构成诗歌风格的典雅。文学的艺术,就是语言的艺术,语言的风格不就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吗?

典雅的语言风格,是当代旧体诗坛的稀有之物,尤其在县市级诗界。正是它成就了先生在湘北诗坛的重要地位。

先生诗歌还具有劲健、旷达、自然等风格表现,这说明了一位成熟诗人风格特点的多重性,诗歌史上的大家如苏、辛等人莫不如此。

勤奋创作的自我挑战。

 一是题材、体裁的多样性。写景、抒情、叙事各种手法,政治、军事、文化各个领域,怀古、写今不同时代,亲情、友情、爱情不同情感,诗歌、楹联、辞赋、墓志、笑话不同文学样式,等等,先生之笔没有禁区,无不涉猎。这既见先生才气,又显先生创作之勤。二是组诗居多。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,但是每首诗与组诗中的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,从不同角度、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、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,无论是从构思到写作,在难度上比单首诗都要大。《一叶斋续集》就收有22126首,若非时时推敲、殚精竭虑是很难完成的。如牡丹诗五首,从细微之处写出五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形与神,你说该要下多少功夫,花费多少时间?我私下暗忖,应该是先生有意为之,向自我挑战,以此督促自己不断磨砺诗笔,焕发创作青春,冲刺理想中的诗歌高地。先生勤于创作完全出于他的自觉,自觉源于他对祖国传统文学样式的由衷热爱。明乎此,先生作品的高质谜底也就揭示出来了。

 年轻的创作心态。先生的诗歌形象就是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的少年郎君,充满了青春活力,从作品中很少感觉到作者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。他涉猎的题材内容广泛,笔下没有禁区,敢于尝试,从下面这些诗题便可窥出一点端倪:《题某男友染发》《知了》《祭土地有感》《蛋子山叫屈》《笑闻某赠季君》《打工》《春闺怨》《题猫鼠共食》《视屏戊戌情人节值雨》《小诗一首慰徐桂兰女士办刊之劳》《椅》。而且先生特喜游历,祖国的大好河山恨不一一亲近,帆影屐声在文集中时见时闻。集中还收有大量与女诗人的唱和之作,而且造语幽默大胆而又保持着他惯有的优雅风度,让人莞尔不禁。我想,年轻的创作心态,应该是先生能够保持创作青春和美好的诗歌形象的不传之秘。《次和龙儿<咏桂十绝>》虽是游戏之作,却毫不牵强地印证了我的推断,请看其八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已凉天气未曾寒,兔魄清辉仰面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最是今宵香色好,西厢要待玉人关。

即使是咏老之作,虽有老骥伏枥的苍凉与惜时之感,但少有老态与颓唐。如写于七十三岁那年的《自嘲》: 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七十有三无事客,漫将诗酒度年华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自来不咏悲秋句,紧掬东流挽落霞。

先生的所有作品水平基本一致,未见訾议。可见先生珍惜羽毛,创作态度严谨,对待诗歌具有宗教般的虔诚。十四年出版两部诗集,是谈不上高产的。

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先生辞赋作品不多,但一篇《桃花山春赋》就可以奠定他湘北辞赋大家的地位。与《西游记》中的中写景韵文相比,从用词造句,到主题意境,从格律要求,到整体结构,皆不遑多让。因篇幅关系,就不予选引了。

先生诗歌表现手法繁复多样,语言风格特色鲜明,构成了很多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。但那要撰专文予以阐析,就不是这篇小文所能承担的了。

写完上文,放眼华容文坛,我不禁发出深深喟叹:还有像季庆荣先生那样不含任何功利,苦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读书人吗?还有像他那样四十年埋头种田做木工,而一旦投身诗坛,便能一诗动岳州的异数出现吗?



作者:满船明月 录入:满船明月 来源:原创
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本类推荐
  • 没有
本类精华
  • 没有
  • 中国民间作家(www.zgmjzj.com) ©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总编E-mail:228150194@qq.com 技术支撑QQ:605311925 湘ICP备2022024056号